每天做一点小小改变就好!成功人士没告诉你的4个“好习惯”

善用“复利”效应,让小小的原子习惯利滚利,滚出生命的大不同!天天细微改变,会累积成巨大差异,这就是原子习惯的惊人力量!

复利效应让小习惯造就大不同

人很容易高估一个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价值。我们往往如此说服自己:巨大的成功必定来自巨大的行动。无论是减重、创业、写书、夺冠,或是达成其他任何目标,我们都会给自己压力,期许要达成惊天动地的进展,好让人津津乐道。

相较之下,百分之一的改善并不特别值得注意——有时甚至根本不被注意——但其意义却可能大得多,尤其长远来看。

随著时间过去,微小改善所能造成的变化非常惊人。算起来是这样的:如果每天都能进步百分之一,持续一年,最后你会进步37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续一年,到头来你会弱化到趋近于零。

    起初的小胜利或小倒退,累积起来会造就巨大差异。

习惯就是“自我改善”这件事的复利

如同钱财透过复利加倍,习惯的效果也在你重复执行的过程中加倍。

随便挑一天来看,习惯的效应似乎很小,但几个月、甚至几年下来,它们就可能造成极巨大的影响。唯有2年、5年,或者10年之后回头看,好习惯的价值与坏习惯的代价才变得极为明显。

要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这个概念可能不容易。我们往往轻视小改变,因为它们在当下似乎并不重要。现在存一点钱,你仍旧不是百万富豪;连续上健身房3天,你的身材还是很糟;今晚研读法文1小时,你还是没学会这个语言。

我们做出一些改变,成果却似乎总是来得不够快,于是我们回归先前的惯例。

不幸的是,变化的缓慢步调也同时让恶习悄悄生根。今天吃一餐垃圾食物,体重计上的指针不会移动太多;今晚因为加班忽视家人,他们不会怪你;把当天应该做的案子拖到隔天,通常之后还是会有时间完成。单一决定很容易被漠视。

然而,当我们日复一日重复百分之一的错误,复制不当决策与细微过错,并将小借口合理化,这些小小的选择就会像以复利计算一样,变成有害的后果。这边退步百分之一,那边退步百分之一——最终导致问题的,就是这许多过失的累积。

习惯的改变造成的影响,近似于飞机路线调整区区几度产生的结果。假设你要从洛杉矶飞到纽约,如果飞行员从洛杉矶国际机场起飞时,将飞机的航向往南调3.5度,飞机就不会抵达纽约,而会降落在华盛顿特区。

如此细微的改变——机首偏移几尺——在起飞时几乎难以察觉,但经过横越整个美国的距离放大之后,最终的降落地却差了好几百哩。

同样地,日常习惯的微小改变也能将你的人生引导到非常不同的目的地。做出好百分之一或糟百分之一的选择,在当下似乎没差,但是经过横越一生的时间放大,便会决定你是怎么样的人,或是你能成为怎么样的人。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习惯,而不是千载难逢的转变。

话说回来,重要的不是你现在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习惯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比起当前拥有的成果,你应该更关注现在所处的轨道。假如你是个百万富豪,但每个月都入不敷出,那你就处在一条糟糕的轨道上,只要花钱的习惯不改,就不会有好结果;反过来说,假如你穷困潦倒,但每个月都设法存一点钱,那你就处在通往财务自由的路上——即使前进的速度不如你想要的快。

结果是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财产是财务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体重是饮食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知识是学习习惯的滞后指标,你的杂物是整理习惯的滞后指标。重复什么,就得到什么。

想要预测自己人生的走向,只要追踪微小收获或微小损失的曲线,然后看看你每天的选择经过10年或20年会被“复利计算”成什么。你每个月都赚得比花得多吗?你每周都有上健身房吗?你每天都有透过阅读学习新东西吗?

    这些小小的战役会决定未来的你是什么模样。

时间会放大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会将你喂养给它的东西加乘。好习惯让时间成为你的盟友,坏习惯让时间与你为敌。

习惯是一把两面刃。好习惯能让你壮大,坏习惯也能轻易将你砍倒,因此了解细节至关重要。你必须知道习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依照自己的需求设计习惯,这样才能闪避这把利刃危险的那一面。

建立持久的习惯为何这么难?

想像你眼前的桌上摆著一个冰块。房里很冷,你呵著白气。现在是华氏25度,然后房间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开始增温。

26度。

27度。

28度。

冰块还在你眼前的桌上。

29度。

30度。

31度。

一样,什么事都没发生。

接著,32度(摄氏零度)。冰块开始融化。一度之别,表面上与先前的增温幅度没有差异,却启动了巨大的变化。

突破的瞬间往往来自先前的许多行为。那些行为让潜能逐渐累积,直到足以释放重大改变。这样的模式随处可见:80%的时间里,癌症都无法被检测到,却在几个月内接管整个身体;竹子在它生命的前五年几乎不可见,在地底衍生广大的根系,然后在六周之内暴长到90呎高。

同样地,在你跨越一个关键门槛,解锁新等级的表现之前,习惯往往看起来没什么影响。在任何追寻的前期或中期,常常出现所谓的“失望之谷”——你期待有线性进展,但在前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效果都很不显著,令人感到挫败。

你觉得这样下去不可能有所进展,然而,这正是任何复利过程的标志

    强大的成果总是姗姗来迟。

建立持久的习惯之所以如此困难,这便是核心因素之一。我们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变,没能看见有形的成果,就决定放弃。你心想:“我每天都跑步,跑了一个月,怎么身材没有任何变化?”一旦萌生这样的念头,好习惯就很容易被抛诸脑后。

然而,想要造成有意义的差异,你必须维持一个习惯够久,以突破这个停滞期——我称之为“潜伏之力的停滞期”。

倘若你发现自己难以养成某个好习惯或戒除某个坏习惯,不是因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而往往是因为你尚未跨越潜伏之力的停滞期。抱怨努力没有带来成功,就像抱怨从华氏25度加温到31度冰块却还不融化。你做的工并未浪费,只是被储存起来了。所有的行动会在华氏32度发生。

当你终于突破潜伏之力的停滞期,大家会说那是一夕成功。外界只看见最戏剧性的事件,却没看见先前的一切,但你心知肚明:正是你很久以前做的事——当时你觉得似乎没有任何进展——才让今日的跃进成为可能。

这是人类版本的地质压力。两个板块彼此摩擦数百万年,张力不断累积;然后,某一天,它们又摩擦了一次,就跟数百万年来任何一次摩擦一样,但这一次,张力破表,地震就爆发了。改变可能酝酿数年——然后瞬间发生。

精熟需要耐性。美国职篮史上最成功的球队之一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在球员休息室里贴著社会改革家雅各.里斯说的话:“当一切努力看似无用,我会去看石匠敲打石头。可能敲了100下,石头上连一条裂缝都没有,但就在第101下,石头断裂为两半。然后我了解到,把石头劈成两半的不是最后那一下,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击。”

所有的大事都源自微小的开端。每个习惯的种子都是一个微小的决定,但是当那个决定被一再重复,一个习惯渐渐成形,且愈来愈牢固。根扎得稳,枝干便得以生长。破除恶习的任务如同将我们内在一棵强壮的橡树连根拔起,而养成好习惯的任务,就像日复一日点滴灌溉一株娇贵的花。

然而,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能否维持一个习惯够久,直到挺过潜伏之力的停滞期?有些人会不知不觉染上不想要的恶习,有些人却能享受好习惯的复利效应,原因又是什么?

别管目标,专注于系统就好

主流观点认为,若要得到人生中想要的事物——练出更美的身形、建立成功的事业、多放松少烦忧、花更多时间与朋友家人相处——最好的方法就是设定可行的确切目标。

多年来,我也以这样的方式面对习惯,每个习惯都是一个要达成的目标。在学校要取得什么成绩、在健身房要举多少重量、在生意上要赚多少钱,我为这些事情设立了目标,然后成功达成几项,未能达成的却有许多。

到头来,我发现成果与我设定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却与我遵循的系统息息相关。

系统与目标有何不同?

一开始让我认知到这个差异的,是创作《呆伯特》的漫画家史考特.亚当斯:目标是你想要达到的成果,而系统是让你达到那些成果的过程。

假如你是教练,你的目标可能是拿下冠军,你的系统则是你征募球员、管理助理教练及带队练球的方式。

假如你是企业家,你的目标可能是打造价值百万美元的事业,你的系统则是你测试产品概念、雇用员工及进行行销活动的方式。

如果你是音乐家,你的目标可能是演奏一支新曲目,你的系统则是你练习的频率、分解并处理困难部分的方式,以及接受指导者指教的态度。

有趣的问题来了:如果彻底无视目标,只关注系统,还能成功吗?举篮球教练为例:如果完全不管赢得冠军的目标,只在乎球队每天的练习,还能得到成果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运动的目标都是取得最高分数,但整场比赛都盯著记分板就太荒唐了。

真正能带来胜利的唯一方法,就是每天都进步。

赢得三届超级杯的美式足球教练比尔.沃尔希是这样说的:“分数会顾好自己。”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生其他领域。想要更好的成果,就不要管目标了,把焦点放在系统上就好。

这样讲是什么意思?目标完全没用吗?当然不是。目标有助于确立方向,但系统是进步的最佳解答。如果花太多时间思考目标,却花太少时间设计系统,会浮现许多问题。

问题一:赢家跟输家拥有同样的目标

目标设定这件事受严重的“生存者偏差”影响:我们都聚焦于最后获胜的人(也就是生存者),错误认定是雄心勃勃的目标造就了他们的成功,而没有看见拥有同样目标、最后却失败的那一群。

每个奥运选手都想要夺金,每个候选人都想要那个位置。如果成功者与失败者有著相同的目标,赢家与输家的差别便不在于目标。驱使英国自行车选手登峰造极的,并不是赢下环法自行车赛的目标。可以想见,之前几年他们也同样想要赢得这项赛事——就跟所有其他车队一样。目标一直在那里,却直到他们执行了持续追求微小改善的系统,才产出不同的成果。

问题二:目标达成不过是短暂的改变

假设你的房间很乱,你设定了“清理”这个目标。若能鼓起动力清扫,你就会得到一个整洁的房间——但只在当下。要是你继续维持一开始让房间变得脏乱的邋遢囤物恶习,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望著一堆新的杂物,期待下一波清理的动力。你只能不断追逐同样的成果,因为你没有改变背后的系统。这是治标不治本。

目标的达成只能暂时改变你的生活。关于改善,这便是有悖于直觉之处。我们觉得需要改变结果,但结果并非问题所在,我们真正应该改变的,是造成那些结果的系统。从结果面著手,只能暂时解决问题;想要永久改善,就必须从系统面下手。修正输入,输出自会有解。

问题三:目标限制了你的快乐

任何目标背后都隐含这样的假设:“一旦达成目标,我就会快乐。”目标优先的心态,其问题在于你会一直把快乐延到下一个里程碑之后。我太常落入这样的陷阱,数都数不清了。多年来,快乐一直是专给未来的我享用的东西。我承诺自己,一旦增加二十磅的肌肉,或是公司登上《纽约时报》,就可以好好放松了。

再者,目标创造了一种“非A则B”的冲突:若非达到目标而成功,就是失败而令人失望。你在心里把自己框限在狭义的快乐里,这是偏差了。真实的人生旅程不太可能跟起步时的预期一模一样。条条大路通罗马,把自己的满足局限在一条特定道路上,没有道理。

系统优先的心态提供了解药。当你爱上过程,而非产物,就不必等到获得自己的许可才能快乐。只要系统有在运作,你随时都能感到满足。而且,系统能够以很多形式成功,不限于你一开始设想的那一个。

问题四:目标与长期进步互相矛盾

最后,目标取向的心态可能造成一种“溜溜球效应”。许多跑者连续努力数月,但冲过终点线之后,就停止训练了。比赛结束,激励也随之消失。当你的一切努力都聚焦于一个特定目标,达成目标之后,还有什么能推动你前进?正因如此,许多人才会在实现某个目标之后,重拾旧习。

设定目标的目的是赢得比赛,建立系统的目的则是持续待在比赛里。真正长远的思考,是不顾目标的思考。重点不在于任何单一成就,而在于不断精炼与持续改善的循环。到头来,progress(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对process(过程)的投入。

原子习惯的系统

如果你觉得改变习惯很难,问题不在你,而在你的系统。恶习一再复萌,并非因为你不想改变,而是因为你的系统不适合改变。

决定你成功或失败的,不是你的目标,而是你的系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