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主管没留意的小事,都是组织崩坏的开始

什么是破窗效应?职场中有哪些破窗效应例子?避免破窗效应的最好方法,是“零容忍”。

谈到“破窗效应”,不得不提及1980年代的纽约地铁站。曾经,它是纽约市民的恶梦、犯罪的温床;后来,却凭著一些“微小”的改革,顺利扭转局势。

不以严法来遏止犯罪,当年的警察局长反其道而行,从“小地方”做起:严格抓逃票、整顿环境,一面清除墙面涂鸦、一面修缮窗户。没想到,短短数月,治安大幅提升,获得市民肯定。

这位警察局长的做法,正是应用了“破窗效应”的原理。

破窗效应:第一扇破窗背后真相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oery),是由犯罪学家威尔逊(James Wilson)和凯林(George Kelling)提出的理论,表示一栋大楼,若有一扇窗户破了,久久都无人理睬,接下来,将会有愈来愈多窗户遭到破坏,甚至开始出现小偷和罪犯。

他们认为,“第一扇破窗”等同于“示范性的纵容”,间接给人一种无秩序、可以任意妄为的氛围。

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愈是脏乱的地方,愈容易有人乱丢垃圾;愈欠缺打扫的厕所,也愈容易有卫生纸散落在地面。

心理学家辛巴度(Philip Zimbardo)曾经做过一个破窗效应实验,把两辆外观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在治安良好的A区,及龙蛇混杂的B区。

他先把停放在A区的车砸烂,结果那辆车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另一台车在B区安然度过了一周。接著,他在B区的车窗上敲出一个大洞,几个小时后,车子也遭窃了。

换句话说,不论原先的环境多有秩序,任何小奸小恶,在第一次发生时,若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置,都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让一个小洞裂成破口,最终演变成一场难以收拾的社会乱象。

职场破窗效应

不当行为应零容忍,放任只会造成团队士气低落

至于职场中的破窗效应,又是以哪些形式呈现?先以“企业组织”来说,这扇破掉的“窗”,指的是内部制度和规范。

假设某职员经常开会迟到,却无人规劝,也没有受到责罚,渐渐地,其他同事也会跟著仿效,在会议开始后才姗姗来迟,导致团队士气降低,影响工作效率。

或者有些办公大楼,需要刷卡才能通过闸门,员工即便忘记带识别证、赶时间,都不应该尾随他人进入,而应另行签到。但有人违规被抓,却没收到任何劝诫之后,其他职员也会陆续钻漏洞,使规范形同虚设,埋下安全隐忧。

其次,以“个人”来说,最需要修补的“窗”,是一些不经意养成的坏习惯和工作态度。

例如,分内之事尚未处理完,就答应帮同事一个小忙,时间久了、次数愈来愈多,很可能被他人占尽了便宜而不自知。或是在执行任务时,随便交差了事却没被主管发现,之后便容易变本加厉,开始丧失原有的工作纪律及企图心。

然而,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避免破窗效应的最好方法,就是“零容忍”。

一看见漏洞,就要立刻补起来,不要因小失大,轻忽了日后可能产生的连环效应,因为任何一个微小缺失、一时贪图的便利,都可能如滚雪球般,愈滚愈大,直至失控。

如何积极应对破窗效应?

除了事后补救之外,其实避免破窗效应,还有更积极的做法:以一个富有秩序的环境,创造和破窗效应相反的结果。

以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为例,他们要求仓库和交货区,需要随时保持高度整洁,货品也必须排得井然有序,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及供应商被眼前的整齐划一影响,带出严谨的工作态度。

在日本,许多企业也会采取“红牌作战”策略,在待修缮或不干净的设备、物件上,黏贴醒目的红色标签,督促相关人员即刻改善,使办公室能时时保持清爽,提升整体的工作品质。

从社会、职场到个人生活,破窗效应可说是无所不在。但如同作家王国丰在《破窗效应》中所说的:“你有什么样的习惯,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只要保持敏锐,及早认出“乱源”,就能迅速斩草除根、杜绝后患。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