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是什么?马太效应如何影响职场晋升?

马太效应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若的现象。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人、某个组织上,背后的马太效应,代表的是一种难以僭越的社会心理学。在职场中,不要害怕自己出发点不够高,只要能看清现局,就能找到反败为胜的动力。

在职场中,你是否也经历过机会不均等的现实,也就是资源都往较出风头的某人身上靠。但其他人,可能花不少力气,也不一定能加薪或晋升呢?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Robert King Merton)于1968年提出,谈的是不同的人、群体,若已经在名声、财富或社会地位上有所成就,就会产生一种吸引更多机会的优势,更轻易获得更多成功。这也进一步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赢者通吃、没资源难以翻身的原因。

把“马太效应”应用在学术界中,比起还未成名的博士生、研究人员,声名显赫的科学家可能得到更多的掌声—即便他在某个研究上的功劳并非最大。

最经典的案例,是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他因为发现宇宙中的脉动星获奖。但事实上,脉动星其实是他的女学生约瑟琳・贝尔(Jocelyn Bell)找到的,后来被发现她的功劳被否定、完全未被表扬,才引起各界争议。

马太效应的缘由

来自圣经,现多反应经济、社会学等领域

回到“马太效应”的名称缘由,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的故事。一位贵族要远行,临行前把三个仆人找来,每个人根据其能力不同、给予5,000两、3,000两、1,000两银子去经营生意。

及至贵族回来,发现前两者都获利翻倍,只有第三个仆人,把钱直接埋到的地底下、丝毫未善用,这时贵族奖赏前两位仆人、严惩第三位仆人,马太福音的结尾是,“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虽然故事原先的寓意,是要人珍惜资源、在职场岗位上勤劳以对。但半个世纪以来,马太效应被陆续应用在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教育等领域时,强调的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

更宏观一点来看,“马太效应”原理,影响整个社会选择过程,导致产业、世代间的资源和人才过度集中化。

马太效应如何影响大众

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会让研究成果愈多的人愈有名,成为所谓的“学术权威”,但同时间压缩其他同样专业、却知名度不足的人申请研究经费、被外界肯定的机会。

在教育界的马太效应,则让识字能力不足的学生因为识字困难,造成每日阅读量少,导致与一般识字量学生的阅读表现差距愈来愈大。

金融业也可印证“马太效应”的影响。在股市中,常见强势股强者恒强,弱势股弱者恒弱。也就是行情看涨的股票,会愈升愈有需求,变成从头涨到尾的飙股;相反地,如果你手中持股在大多数股票都还很强的时候就率先下跌,就可能弱者恒弱,导致股票价格背离基本价值而暴跌。

在科技业,先进国家能够开发出更有效率的工具,进一步缩短了开发新产品或新工具的时间,循环累积,就把其他国家远远抛在后头,难以迎头赶上。例如矽谷一路在网际网路、互联网、云端运用、AI大数据上的新创能量,就是基于“马太效应”原理。(什么是“鲶鱼效应”?一条鲶鱼,唤起其他成员的危机意识)

马太效应职场应用

保持优势并抢先一步,把小成功累积成大成功

回归到企业经营上,“马太效应”的启示是,如果你想要研发某种产品,在某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

垫高初始成本,让竞争门槛变高,后续竞争者才不容易跟上。当你的市占率变高、边际成本就下降,有更大的优势。反之,若无法迅速做大,也要不断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至于个人在职场上如何应用“马太效应”?如果你不是拥有明星光环的职人、达人,就必须成为自我驱力坚强的工作者,累积不同里程碑,让后续马太效应的好处能够进来。

比如,同样是社会新鲜人,不要做跟别人一样的事情,刻意“领先一步”追寻自我成长、在职进修,花时间努力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无论是经验、人脉、能力、专业知识上的积累,追求可以持续为自己带来附加价值的胜利,最终才能享受自我提升过程中,由许多小成功累积出来的更大成功、更多资源。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