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 如何设定目标?5大原则让你变高手!

“刻意练习”是广受认可的学习法之一,在职场、校园都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光是练习还不够,许多新手经常陷入“努力就有收获”的幻想,怎么做才能正确刻意练习?

读完这篇文章,你可以学到什么:

  • 刻意练习的实践原则有5条:准备好所需的一切资讯、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反复验证问题并自我测试、寻求外界对问题的回馈、维持高度专注。
  • 改变练习时的心态,从“被动”面对问题,改为“主动”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刻意练习”的效果。
  • 刻意练习的心态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能成为天才,只要用对方法。

2016年问世的《刻意练习》,打破了许多人学习的迷思,最有名的就像是“一万小时法则”的误解:以为无论哪种专业,想要成功的最大前提,就是要花一万个小时的不断练习。

《刻意练习》作者安德森・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被誉为“研究世界专家的世界专家”。他从心理学专业出发,认为学习时投入大量练习的确必要,然而更需要兼顾“质”与“量”。

艾瑞克森指出,2008年,在麦尔坎・提摩西・葛拉威尔(Malcolm Timothy Gladwell)著作《异数》中提及的“一万小时法则”,误解了他的研究成果。这让许多人只专注于提升练习的“量”,最后却落入“无效努力”的误区。

努力为什么会无效?因为当努力只是一种“自己以为”的心理状态时,若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就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

所谓的“无效努力”,包括以下这3种:没有目标的努力、分散注意力的努力,以及没有回馈的努力。

《刻意练习》无效努力一:无目标的努力

“刻意练习”的目标,并不是“发掘”潜能,而是“打造”潜能,让以前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这如何做到?首先,必须改变现况,也就是脱离舒适圈,设定目标,往前迈进。

一般人在学习新技能时,不会刻意设立目标。学习模式往往是先大量接受来自老师、教练、书籍或网站的知识,到了“可接受”程度后,渐渐内化成自然习惯。

然而,一旦到达“可接受”的程度,很容易陷入“停滞期”,花更多时间“练习”也不会进步。这种无目标的学习法只能称为“学会”,却永远无法专精。

想要专精,就得透过刻意练习,设立目标。

目标能带来的威力惊人。哈佛大学在1979年调查本校毕业的MBA学生,问他们关于人生规划的问题,并进行为期10年的后续追踪:“有多少人,对未来设定出明确的目标?”

初始研究结果发现,84%的人没有明确目标;13%的人有明确目标,但没有写下来;3%的人有明确目标,并有写下来,包含详细的执行计画。

1989年,哈佛大学再次调查同一批学生,发现“目标设定”确有成效:13%有设定目标,但没有写下来的人,他们的收入比没写目标的人,平均高出2倍;3%有设定目标,且有写下来、并订出明确执行计画的人,他们的收入比没写目标的人,平均高出10倍。

只有设定目标,才能称为刻意练习。目标就像跑者眼前的标竿、斗牛士的红旗。工作者如果想在所处领域变成专家,就得设定清晰目标、长年投入精力,每一次练习都是“有意为之”。

刻意练习》无效努力二:分散注意力的努力

做事明快、一心多用,听起来是令人称羡的能力,但若用在学习上,却是分散注意力的陷阱。

《极度专注力》一书中指出:“ 人一旦分心或受到干扰,平均要花20分钟以上才能重新回到状态。”反过来说,专注可以创造最大效率。要让刻意练习发挥百分百效用的方法,就是在练习时段里,只专注做“一件事”。

透过专注,才能达成“心流”效果。当代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匈牙利心理学家米哈里‧奇克森特米海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75 年,首次发表了他对“心流”(flow)的研究。

他指出,当人处在这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时,效率和创造力都达到最高,以至于能忘记时间、疲惫等感受。

这项发表超过40年的研究,在许多个人成长的畅销书都有提及,例如《刻意练习》、《恒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极能力》、《深度工作力》,都不约而同介绍与应用了心流的概念,证明专注才是努力最佳的催化剂。

刻意练习》无效努力三:没有回馈的努力

艾瑞克森说:“我从未见过有人不经长期密集练习就发展出超凡能力。”拥有“天赋”的天才们,只是比一般人更善于增强大脑与身体的适应力,采用正确的方式学习跟训练。

一般人都认为考前拼命读书,肯定能获得好成绩;然而,实际比较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普通的学生读书时间差异,发现前者并没有明显超过后者,关键是出在“回馈”上。

成绩好的学生善于从考试中订正错误、寻找老师或同学解答疑惑,每一次的考试都能透过确实订正,做到“考后一百分”。相较之下,成绩普通的学生就没有这么重视回馈的必要性。

应用在写笔记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艾瑞克森指出,如果只是把脑子里出现的东西通通写下来,不过就是单纯的“知识陈述”罢了。

想让写笔记的效果更深一层,必须厘清笔记的作用,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和想法值得记录?读笔记的人可以学到什么?借由思索如何将讯息更清楚地传达给他人,能让自己对笔记主题出现新的见解,这称为“知识转译”。

不论是从他人身上得到的“回馈”,或是自我内在的“转译”,都是带动进步的原动力。即使没有老师指导,只要专注投入练习,用“模仿”和“揣摩”给自己回馈,同样可以创造出“有效努力”。

刻意练习5大原则,从新手到高手的必经之路

“天才与庸才之间的差别不在基因、不在天分,而在刻意练习!”艾瑞克森在《刻意练习》前言开宗明义点出。根据他30年的研究发现,不管哪一领域的“天才”令世人惊艳,他们的发迹成长史完全可以提炼为“刻意练习”的结晶。

刻意练习的实践原则只有5条:准备好所需的一切资讯、判断问题出在哪里、反复验证问题并自我测试、寻求外界对问题的回馈、维持高度专注。

1.准备好所需的一切资讯

这意味著,新手想培养的技能必须已经成熟,有一定数量的典范可供模仿,杰出者的表现水准和新手有极大差距。

也就是说,这个领域的专家知道该如何做,并已建立卓有成效的训练方法,能为后续“回馈”的原则提供帮助。

2.判断问题出在哪里

艾瑞克森强调,学习不是“挖掘”潜力,而是“开发”。因此,刻意练习若要奏效,就要将问题拆解成更小单位,一一击破。改变练习时的心态,从“被动”面对问题,改为“主动”解决问题,才能达到“刻意练习”的效果。

3.反复验证问题并自我测试

每一项更小单位的问题都深入剖析,注意过程中需要加强的部分。这个阶段已经逐渐摆脱初学者阶段,进入“知道有错、但不知道错在哪里”的“熟手”。验证的目的就是察觉需要自我纠正之处、移除任何会对刻意练习造成障碍的事情,通过反复练习,累积到熟练的程度。

4.寻求外界对问题的回馈

只是机械式地重复做,将毫无帮助。《原子习惯》一书提到,每天都进步的威力,是透过“重复”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聚焦加强改善,直到找出最佳策略。

因此,最好找到该领域的“高手”,也就是教练或专家,有效检视自己练习的状态,并给予即时回馈。若是没有老师,“模仿”亦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回馈效果。借由自我揣摩与典范间的差异,寻求回馈并改善。简言之,就是“当自己的老师”。

5.维持高度专注

艾瑞克森提到,刻意练习必须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的漏洞,多数人理解为等价交换:只要付出一万小时,就会成为专家。事实上,这两者并不等价,投入练习的时间必须先重“质”,再重“量”。要尽可能排除一切导致分心的事,才能每次提升一点点,获得刻意练习的复利效果。

刻意练习致胜心态:你要当专家、行家,还是赢家?

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曾用专家、行家、赢家来形容成功的要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事实上,这3句话同样蕴含了刻意练习的道理,将新手如何变成高手的过程说得清晰易懂。

接触新领域、学习新事物,起初难免复杂难解,这时候,找到独有的规律,事情就变简单了;而熟能生巧,日积月累之下,就能反复验证,注意到他人未发现的细节,成为行家;而不论大事小事,都能始终维持专注,就是人生的赢家。

刻意练习的心态告诉我们:任何人都能成为天才,只要用对方法。如果陷入瓶颈,并不是因为没有天份,而是练习的方式错了。只要了解这一点,刻意练习就是按照自己的选择,掌控个人命运与打造潜能的最佳解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