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离性漫游症(Dissociative fugue,又称解离性遁走症)属于解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的一种,它并不像典型的失忆症,如忘记自己是谁、遗失某段记忆,或丧失某些个人特质等,解离性漫游症患者有时候会暂时失去个人身分感,无预警地忽然离开家或工作场所,出走去流浪或旅行,因为患者无法想起自己部份或全部的过去,在某些时刻,他们会变得对自己的身分或所处的环境感到很困惑,在少数个案中,患者可能会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身分。而这些人的外表并没有共同的特征或行为,所以表面上看不太出来是否有解离性漫游症。

您是否有时候会莫名地生气?愤怒是人人皆有的情绪,而每个人处理和发泄愤怒的方式不同,有的会透过运动、冥想或药物治疗控制怒气,有的则采取较极端的方法发泄出来,像是喊叫、威吓、施暴、冷战、自我封闭,或甚至是自残。其实生气没有分好坏,它只是一种情绪反应,以下介绍造成生气的4种原因,帮助您更认识自己或身旁的人的情绪原因,以及其应对方式。

看见身边的人陷入沮丧或失望中,你总是不知道如何安慰对方吗?人生起起落落,生活难免会有高山和低谷,尽管心里百般想要帮助对方走出伤心,但却因为说错话,或是没有表现出同理心,结果越帮越忙、甚至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不论是感情受挫或工作失意,人都需要心灵上的抚慰,学会接下来要介绍的安慰技巧,让自己成为对方在悲伤海洋中的浮木,分担对方的痛苦。

在面临尴尬或处于压力局面时,有的人为缓和现场氛围,会把自己当作嘲笑的对象,有时甚至是本人也不会意识到,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作“自我贬低”(Self deprecation)。我们都知道玩笑要有限度,但若是开自己的玩笑呢?事实上,自嘲没有对或不对,但它仍有一套法则。本文举出自我贬低的逻辑,以及自嘲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以提醒你,摆脱尴尬氛围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大可不用借由诋毁自己来取悦众人。

与人建立关系,言语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建立彼此信任和表达想法,当我们在表达和抒发感受时,同时也在维护内在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需要有个倾听对象,而谈话治疗(Talking therapy)就是跟专业的谘商心理师或临床心理师对话,俗称心理谘商,本文将列出五种心理治疗方法。

我们似乎非常忌讳谈死亡,例如在医院里并没有四楼;上餐馆跟服务生说共四人用餐,对方则高喊:“三加一,这边请!”就可看出我们多半想要避开有关死亡的任何意象,连谐音也是。何况是面对结束自己生命这样的行为,我们始终是带著不解,甚至是批评。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的想法可能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观念里,因此,不仅无法让大家一起正视和探讨这个议题,也进而影响了自杀防治的效果。

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2017-18年国民健康调查:初步结果》,精神疾病的比例正在上升。在我们的诊所,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趋势。

出汗、发冷、呼吸短促、感觉失去控制、头晕、心跳加速——如果这些症状听起来很熟悉,你可能正在经历恐慌症发作。